合同变更的方式有哪些

时间:2021-03-27 14:08:38 合同法规 我要投稿

合同变更的方式有哪些

  一、合同变更的方式

合同变更的方式有哪些

  引起合同变更的法律事实不同则合同变更所适用的方式亦不同。合同变更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合意。以这种方式变更合同实质上就是成立新合同以取代旧合同,故而合意变更合同的程序,应该遵循合同订立时的要约承诺规则,而且变更后的合同内容欲发生法律效力,也应符合合同的生效要件。此外,根据《合同法》第77条和第78条的规定,协议变更合同还应特别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1)当事人对合同变更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推定为未变更。换言之,如果就变更合同的意思表示没有达成一致,则原合同继续有效,当事人仍应按原协议执行。

  (2)当事人就变更合同内容协商一致后,如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变更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必须依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才能发生变更的效力。

  2.法院或仲裁机关的裁决。通过这种方式变更合同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因情势变更的出现,当事人一方可提出延期履行或部分履行的变更要求,但他并不享有单方变更合同的权利。因为情势变更的情况比较复杂,对合同履行的影响可能是全部的或永久的,也可能是局部的或暂时的,为避免出现债务人以此为借口逃避合同拘束的情况,应由法院或仲裁机关从维护双方当事人利益的角度出发,根据一方当事人的请求并结合情势变更对合同履行影响的程度,作出相应的变更裁决。

  (2)因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而致原合同没有履行,可以适用裁决的方式予以变更。例如,《民法通则》第108条规定,暂时无力偿还的债务,可以由法院裁决分期偿还。

  (3)因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的合同,可裁决变更。根据《合同法》第54条规定,对于重大误解、显失公平和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损害另一方利益的合同,当事人一方可向法院或仲裁机关提出变更的请求,由法院或仲裁机关依法作出变更的裁决。

  二、可变更合同

  可变更、可撤销合同是指欠缺某种合同生效要件,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意思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对合同内容予以变更或使合同效力消灭的合同。

  一、可变更、可撤销合同性质:

  1.主要违反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要件。

  2.形成诉权:变更、撤销权行使主体为法院或仲裁机构。

  二、可变更、可撤销合同法定情形:

  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当事人一方[即双方当事人]均享有撤销请求权。

  (1)重大误解: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2)重大误解构成要件:

  A.合同一方或者双方对合同主要内容发生了重大误解;

  B.合同双方均无主观上的故意;

  C.合同一方基于重大误解而订立合同;

  D.误解必须是重大的。

  2.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合同:当事人一方[即双方当事人]均享有撤销请求权。

  (1)合同的显示公平: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利用自身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等情形,在与对方签订合同中设定明显对自己一方有利的条款,致使双方基于合同的权利义务和可观利益严重失衡,明显违反公平原则。

  (2)双方签订的合同中设定了某些看似对一方明显不利的条款,但设立该条款是双方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其实质恰恰在于衡平双方的权利义务。在此情形下,合同一方当事人以显示公平为由请求撤销该合同条款的,不应予以支持。

  (3)显失公平的撤销权条件:

  A.有偿合同;

  B.合同双方权利义务显著不平等,明显背离公平原则;

  C.该不公平系一方利用优势或者对方没有经验所致。

  【提示】认定显示公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①合同对一方当事人是否明显不公平:

  A.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是否对等;

  B.一方获得的利益或者另一方所受损失是否违背法律或者交易习惯等。

  ②合同订立中一方是否故意利用其优势或者对方轻率、没有经验:利益受损一方是否因为无经验或者对合同相关内容缺乏正确的认识能力,或者因某种急迫的情况,并非出于真正的自愿而接受了对方提出的合同条件。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仅受损害方享有撤销请求权。

  (1)欺诈构成要件:

  A.合同一方具有欺诈的故意;

  B.合同一方实施了欺诈行为;

  C.合同向对方因此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

  D.合同向对方的错误意思表示与欺诈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胁迫: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

  A.须有胁迫的故意;

  B.须有胁迫行为;

  C.胁迫缺乏正当性:胁迫的手段具有非正当性或者目的具有非正当性;

  D.相对人因胁迫而产生恐惧,并因此订立了合同。